服务热线:400-696-2399
首页 新疆和田玉商会 和田玉类 和田玉-历史 文化

为什么传玉不传金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着 “传玉不传金” 的说法。为何古人选玉而不选金作为传家之物呢?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金和玉常常被人们放在一个天平上衡量,乱世藏金盛世藏玉,金和玉两者各有千秋。不过论起传承来,从古至今似乎更偏向传玉,考古学家证实了这一点。我们也常在古装剧中看到一些大家族选择玉作为传家之宝、婆婆摘下手上世代相传的玉手镯给新媳妇这样的情节。

      那么,为什么“传玉不传金”呢?
      黄金,自古以来便是硬通货,拥有天然货币的属性,象征着财富。黄金可以复制,可以用价格衡量;玉却不会有统一的价格,独一无二,能作为传家之宝的东西,当然是无价之宝了。黄金可以通过人的陶冶加工,可以得到相同的成色、可以做成质地和形状完全一致的器物。在加工的过程若偶有闪失差错,可以重新熔铸重新加工。黄金制品可以用重量来衡量它的价值,但是玉制品却无法用质量来作为衡量价值的指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块玉,即使是同一块原料做的玉制品,其质地、颜色、光感等也不同,任何一件玉制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无法用统一的价格来衡量。古时富贵人家积累金银,希望能福泽后代,让子孙衣食无忧,满足物质上的需求。然而,钱财在古人眼中常被视为身外之物,甚至有 “视钱财如粪土” 之说。而且,金银容易迷人眼、腐其志,古人认为以金传家,可能会遗祸后代。他们渴望一种在心灵、性情和情绪上具有本质独特性的东西,一种能够强大自己的精神力量。中国人自古就极为看重 “精神”。两千二百多年前的《吕氏春秋》中提到:“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司马迁的《史记》中也对道家的 “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进行过探讨。而玉,恰恰承载了国人的精神世界。尽管金也是稀罕物,但是金的产量远比玉高得多,目前,世界上每年矿产黄金2600吨左右,而玉石种类最热门的和田玉,总储存量没超过千万吨,加上地形的劣势和难以开采,玉的产量是极低的。物以稀为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玉是融入国人骨血之物。它经历了神玉时代,介通天地,拥有至高无上的神权地位;到了礼玉时代,有了系统性的规制,玉不仅是国之象征,佩玉更是个人身份地位的体现;德玉时代,以玉比德,强调玉除了外在的美,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也彼此相通、息息相关;俗玉时代,玉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是工艺品,其中也蕴含着精神、理念和理想。作为传家宝,传承是最重要的,中国历来有崇玉、爱玉、享玉的文化传统,“玉德”中包含了才智与情怀,是很多国家都不具备的独特的文化底蕴。玉是有灵魂有信仰的,它对中国人来说,不仅仅只是表层的物质财富,还有深刻的精神内涵。
      以玉为师,是中国独有的教化形式,伦理纲常巧妙地借由玉器进行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在把玩观赏玉的过程中,人们进行着人格的修行。玉中还藏着中国人的审美。线条的明暗、粗细、凹凸结合,传出不同气韵。装饰花纹的精巧、景观花卉和人物动物等各种造型设计独一无二,无一不体现了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展现了中国人对美这一名词的独特理解。

      玉虽为静物,看似不张扬、不跳跃,但其实最耐人寻味,是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创造。玉之坚韧更让其成为岁月的见证者。一块玉,往往要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荣辱兴衰,见证一代人的历史,才会传到下一代的手上。它是情感的载体,是一个家族的象征,是消逝的岁月的记录者,更符合传承的意义。以玉传家,当兴家风。玉中寄情,饱含着古人对后代的美好祝愿。见玉如见其人,一伴终生。中国有着几千年的玉文化,玉是被公认的吉祥之物,它吸收了日月精华、千万年的灵性,见证过沧海桑田的变迁,用玉作为传家之宝,既是在传物质财富,也是在传福气。一块上好的玉件能给人带来好运,能防身避祸,能祛病延年,寄寓着人们平安、幸福的愿望与梦想。
      当我们凝视一块传承下来的美玉时,仿佛能感受到先辈们的温度和期望,它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在当今时代,我们或许也应该重新审视玉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寄托。当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迷失方向时,不妨静下心来,欣赏一块玉,感受其中蕴含的古老智慧和美好情感。
      玉是有灵魂有信仰的,它对中国人来说,不仅仅只是表层的物质财富,还有深刻的精神内涵。让我们传承古人的智慧,以玉传家,让这份精神的瑰宝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