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色是玉的自然属性。
一件古玉器,不管是“传世古玉”还是“出土古玉”,它历经了岁月的沧桑和水土的侵蚀,内部或者表面必然会留下各种色质的印记,从而为鉴别古玉器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这里所谓的“色质”,色就是沁色,质是指玉的本质,而沁色通常会成为一块古玉的重要鉴定标准。
玉是有吸收其他物质的特性的
古玉器在埋入土中之后,一方面会将接触到的物质吸入到玉器内部,例如玉器接触到的松香、石灰及其他各种有色物质会浸入到玉质里面,另一方面,古玉内部原有的物质也会起酸化作用,特别是土壤中的水银,就会沁入玉质。所以凡是出土的古玉,都会侵染上某种颜色,这便是所谓的“沁色”。
当古玉器出土以后,经过人手长时间的接触盘玩,其内部的物质成分由于受到人气和油脂的侵养,玉吸入人体油脂后内部产生化学反应,玉性又会慢慢的复苏,从而使古玉原先的沁色发生奇妙的色泽变化,出现出五光十色的丰富色彩。
由于埋藏地域的土壤中所含物质成分不同,埋藏时间长短也不同,所以出土的玉器上的沁色也不尽相同,从而就有了古玉器千变万化的颜色。
古玉器的鉴别需要注意到玉的本色、旧色、墨色、染色和玉器风化后产生的玉“皮色”。清代的陈原心在《玉纪》中,对玉器的沁色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诸色受沁之源难以深考,总名之曰十三彩”。
我国北方的土壤多属碱性质,玉器沁色就多为黄色土沁色。我国南方的土壤湿润多属于酸性质,玉器上的沁色则多为白色水沁色。这是古玉沁色主要的两大地域分类。
玉的旧色中最受鉴定者重视的是玉器在土中埋藏时受到的土壤中所含多种元素的影响,会产生颜色变化,古文献中称其为沁色,其中较为常见的有铁锈色、铜绿色、暗黄色、黑色、白色等。人们常称其为铁锈沁、铜沁、土沁、水银沁、水沁等。
这些沁色的色变中除了白色可使玉质硬度产生一定的变化而不太受欢迎外,其他带有色变的玉器,往往市场价格高于不带色变的玉器。
盘玉是手或肌肤与玉器接触摩擦,一些有沁色的玉器因人体的摩擦会产生颜色变化,这类颜色变化被人们称为“盘色”。旧玉久盘会产生熟旧感。
如果旧玉上有沁色,经过长时间的抚摸盘玩,颜色也会发生变化,如果没有沁色的玉经过长时间盘玩后会有细腻的光泽,一些收藏者在挑选古玉器时会依据盘色来看玉器的新旧程度。尤其是新石器时代的古玉器,一般不是入葬时临时加工赶制的殡葬冥器,而是在使用多年后,甚至是流传几代的玉器再埋入土中。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多经过抚摸盘玩,表面已经很细腻,作品上面有很好的细光,这种细光虽经过埋藏及沁色,依然能够存在,且在玉表面的皮壳中属下层,在浮色之下。这种现象在红山文化玉器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古玉本色是玉的原材料的原本颜色,在浮色的下面。这种现象在红山文化玉器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古人称玉的本色标准为“符”,并提出 “赤如鸡寇 , 黄如青靛”之说,也就是说在各种颜色的玉材中,“赤如鸡寇 , 黄如青靛”标准是最珍贵的。
当然,在选择、评品古玉器时,除了颜色的深浅,还要看其分布的状态,是否有绺裂、浆、石花、水线、雕工等元素,色彩均匀者为好,色彩变化如图画者最好。
古玉的“皮色”是古玉在自然风化中所产生的颜色变化,其中暗黄色、赭褐色、白色是最常见的且是风化深入的递进性变化,这些变化多来自玉的原石材,尤其是取材于河中发现的鹅卵石状籽料玉石的表面出现,因而称为玉皮、毛皮。
玉皮的颜色与沁色的颜色往往不容易区分,因而就带有用玉皮色充当玉沁色玉的,一般来说,风化色应是比较均匀的,比较纯正的,沁色不是在单一情况下进行的,是在多种因素同时进行的,因而均匀性差,沁色种类不是单一的一种颜色。
染色是玉器制造中的一种加工技巧,尤其是仿制古玉时大量运用。天然玉石好料不但少而且价格贵,差料较多而且价格低廉,仿制者往往以差料制作假的古玉。染色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为好玉染色和差玉染色,差玉染色大多可以辩识,无收藏价值。好玉染色是为了掩饰瑕疵,或者为了增加色彩提高作品价值。这种比较难辨识,要根据多年经验才能辨识真假,尤其现在作假技术很先进,遇到这类要慎重再慎重。
常见的染色为烧黑色,炸丝、琥珀烫,人工白、铁锈黄。所谓烧黑,即是用火烧,玉薄弱的部分通常氧化较重再经过火烧则变黑,用火烧后再用硫酸浸泡则变灰白,就可以做出假的“鸡骨白”但容易出现裂纹,烧黑往往与黑色沁色不容易区别。
炸丝是将玉石经火加热后再放入水中降温,使玉器表面出现因温度骤变产生裂纹,再加入颜料,颜色是多样的,做出来颜色呈丝网状。
琥珀烫是流行于十八世纪我国部分地区玉市的一种人工作假沁的方法,来冒充古玉和汉玉。琥珀烫之说首见於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且知之》,但未见记有材料及工艺方法。光绪己丑年,武进徐寿基《玉谱类编-玩古》提到:"则用车轮旋转之法使玉与琥珀相揉擦如火热,琥珀之液自流於玉理。" 琥珀烫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用此法,玉表面有一层琥珀色,很好看。
人工白就是用浓酸性化学原料浸泡玉器,使玉器表面褪掉原有颜色呈现出白色,这样的玉器质地松软,有时还能露出玉色。
铁锈黄为古代伪造土锈的办法。相传乾隆年间,无锡阿叩作毛坯玉器,用铁屑拌之,再用热醋淬之,然后放在潮湿的地里。十几天后再埋入人来人往的大街下,过几个月后取出来,则玉为铁屑所浸蚀,遍体桔皮纹,纹中的铁锈呈深红色,用水煮后颜色会变暗,且有石斑,其中灰色不容易退去,识别时一是要想办法多看一些染玉作品,二是要记住出土玉器的颜色特点。
- 24小时服务热线:400-696-2399
- 18999122398 13999298822
- QQ:97502392 97502399
- http://www.yuanziyu.com/
发表评论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