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古玉文化概述
玉器,在中国光辉的历史文化种,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世界艺术的百花从中,是独树旗帜,具有鮮明的中华民族特色。
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新石器文化圈內,都或多或少地出土有玉器。而在国外,早期玉器的出土地点却屈指可数,只有亚洲的贝加尔湖、大洋洲的新西兰及南北美洲等几处,而且出现的时间较晚,延续时间也不长。中国史前古玉概念包括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中期,就是整个夏代及商代早期这么一个漫长的区间。这个时期是中国玉文化的起源时期,它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非常缓慢的、不明显的,这一阶段包括从旧石器时期起至商代早期;而其后期则是跳跃式的,飞速发展的,这一阶段包括商代晚期及至西周时期。
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和玉器了。一般认为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由于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于是人们就用它来加工成石制品。又由于它有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人们慢慢就用它来做装饰品。还由于它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它,这又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石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针。然后就出现玉礼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璜、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等,应是作为族群的图腾而制作的。此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由现代意义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是漂亮一点的石头,如与变质大理石矿共生的透闪石原矿。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中国主流文化区域内已再难见到玉石制做的工具了,代之而来出现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饰如商代妇好幕出土的玉龙、玉风、玉鹤。此时已广泛采用软玉来制作器物了。
到了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也就是周早期,由于受到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的冲击,玉器已经不能像在原始社会那样,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继续占主流或垄断地位了。但它在美身、祭祀、礼仪、殓葬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商代妇好墓的玉器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用具、装饰、艺术品以及杂品等七类,反映出当时玉器的用途甚为广泛、地位至尊的历史面貌。其中生肖玉器占很大份量。尤其是妇好墓还出土了红山文化的玉勾形器及石家河文化的玉凤,这说明收藏古玉已经是古人的一种文化生活。西周时期,玉文化沿着殷商的轨迹发展,在佩饰上出现了新变化。如:串饰形式多种多样,长度加大,贵族玉佩多以璜为主件,杂以珠管,也有以多种形式的玉片配以管珠制成。西周玉器中玉璜甚多,说明西周时期盛行玉佩。这是因为在西周“君子比德于玉”。《诗》云:“言念君子,温如其玉。”而玉也多被用来比喻人的品格美好,故令这句本是情词的“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有了更多的解读。后西汉戴圣所辑礼记中更是有:“夫昔者, 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 缜密以栗,知也; 廉而不刿,义也; 垂之如队,礼也; 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 ,乐也;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 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 精神见于山川,地也; 圭璋特达,德也; 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可见此时的当世典籍中已将此句引申为形容君子德行之意。而此时句意大致该理解为:说起君子,应当温和亲切,此时玉文化的沉淀已大大超过玉的自然属性,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人们赋于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将其从神权、玉权的控制下解脱出来。
发表评论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