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宿露,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蝉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是一种神秘而圣洁的灵物,被视为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蝉是古代先民普遍的推崇物,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昆虫。《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宿露,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中说:“无人信高洁。”虞世南《蝉》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记载,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玉雕中的蝉
蝉是汉代玉器比较常见的一种题材,古人认为蝉性高洁,“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与莲一样,也是出淤泥而不染之物,蝉从土壤中而生,于枝头鸣叫,生生不息。蝉常常作为品质高尚、志向高远的象征,为文人墨客所歌咏,蝉也经常出现于玉器之中,表达着美好的寓意。
古时玉蝉的三种用途
一、冠蝉,常常用于帽饰之中,无穿眼。
二、佩蝉,作为佩件,佩戴于身上,顶端有对穿眼。
这两种玉蝉寓意的高洁,因为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常常将其视为寄托志向之物,或者标准自己的素质。
三、含蝉,在死者口中压舌,刀法简单,没有穿眼。
含蝉,顾名思义,这是让人含在嘴里,是葬玉的一种,古人视蝉的羽化是重生,因此常常会让死者嘴中含有玉蝉,希望他从此灵魂得到安息,转世再生。再加上古人常常认为玉有灵气,能够使尸体不朽,故玉蝉作为葬玉受到欢迎,特别是汉代风靡一时。
现代玉蝉的寓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赋予蝉很多美好的的寓意。如,玉蝉佩在腰间,谐音“腰缠(蝉)万贯”;蝉伏卧在树叶上,定名为“金枝(‘知了’的谐音)玉叶”,也有人将佩挂在胸前的玉蝉取名为“一鸣惊人”(取蝉的鸣叫声)。
高贵圣洁:蝉,出淤泥而不染,是圣洁的代名词,女性佩戴玉蝉,不仅玉的温润含蓄体现着我们东方女性的气质,蝉的纯真、高洁也可以彰显出女性特有的文化涵养。
金榜题名:蝉的另一称号为知了,就是知道了的意思。学生佩戴玉知了,会令你读书一听就会,考试高分,读书没有压力,更不会恐惧中高考了。加上蝉是第一的代名词,佩戴起来还可以护佑您永远夺得第一,考试位居榜首,让您蝉联"冠军"。
腰缠万贯:蝉,整天唧唧咋咋,热闹非凡,加上蝉谐音于"缠",生意人佩戴在腰间可以令您的生意兴隆,自然也就腰缠万贯了。
步步高升:蝉的一鸣惊人会给人们带来好运,也会护佑人们一飞冲天。官员当官,除了秉承清廉为民以外,都希望自己可以节节高升、官场得意,佩戴玉蝉会令人平步青云。
早生贵子:蝉周而复始、延绵不断,就像子孙一样生生不息,永不止息。佩戴玉蝉可以令求子者早日实现愿望,令他们早生贵子,子孙满堂。
无论是古代玉石雕刻文化,还是现代的玉蝉首饰,所有的内涵都是玉蝉本身的高洁、纯净的气质,以及美好的寓意象征。
古玉蝉的造型特征
迄今为止出土和传世的玉蝉数目很多。早在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中就有蝉形玉器出现,此后历朝也多有发现。古代玉蝉的造型不断发展变化,每个朝代或时期的玉蝉都有一定的造型特征,笔者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夸张、精美、写实等三个阶段。
夸张阶段:新石器时期至商代
新石器时期(以石家河文化为例)
石家河文化的玉蝉数量多、制作较为精美,造型较为抽象夸张,是新石器时期蝉形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其基本造型可以总结为:
1、体型短、扁、宽,蝉腰略束,整体呈斧形。
2、吻部略突起,颈部较宽部分玉蝉颈部上有一对云纹或弦纹修饰,蝉目多为近圆形眼和叶形眼,微凸。
3、双翅张开(有的玉蝉翅膀上有筋脉纹),用多条平行弯刻线修饰腹部,蝉尾和蝉翅不露尖峰。
该时期制作粗糙的玉蝉双翅和腹部不分只有蝉的整体最基本的造型,双翅和颈部都不加纹饰。
商周
商代前期出土的玉蝉较少,大量商代玉蝉多出土在商代后期的殷墟各个墓葬中,雕工粗简造型颇为夸张。
该时期的玉蝉造型多为双翼收拢、静态匍匐状,形态呆板。
1、蝉眼有两种,在头部前端两侧的凸起圆珠眼和背部的阴刻圆眼。
2、双翅上面多用直阴刻长线表现筋脉,腹面全用多条平行弯线来装饰。
周朝玉蝉造型承袭商代的风格,较商代更为细致写实和精美,蝉的背、腹和翅膀上面开始大量出现云纹等纹饰。其中以战国的玉蝉上纹饰种类最多样式最为精美。
精美阶段:汉代
汉代葬玉盛行,上文谈到玉蝉在六朝之前皆取脱胎换骨、复活再生之意,其含义在汉代达到顶峰。汉代的玉蝉多为用于陪葬的含蝉。该时期玉蝉用少量平直有力的线条表现蝉的生态特征,刀法苍劲有力、造型生动概括,有汉八刀之美誉。汉玉蝉主要有三种类型:体型扁平中部厚的舌形、水滴形和精雕蝉。其中以舌形玉蝉最为常见。
舌形玉蝉的造型特征:
1、蝉目呈不规则的椭圆形位于头部的两端向外凸出很多。
2、翼端和尾部呈三角尖锋状,用斜磨阴刻线条表现蝉的头、胸、腹和宽大的收拢的双翼。
3、蝉腹部所占面积较商代为少仅有腹面的约四分之一,皆用数条平行的粗直阴刻线条表现腹皮纹,腹部的上面是一对上下不对称的交叉阴刻长线。
汉代的玉蝉刀法犀利简洁、锋棱毕露、线条挺拔,制作精美规矩,造型饱满生动是中国古代玉蝉制作的最辉煌阶段。但汉玉蝉与现实生活中的蝉在形象上仍有一定的差距。
过渡时期:晋代至元代
两晋南北朝战乱不止、经济萧条又多薄葬,所以玉雕行业进入低谷制作水平下降,玉蝉制作的较为粗糙。该时期的蝉整体造型承袭汉风,只是线条不锋利,雕刻力度不足。
唐代未见出土玉蝉。
宋代社会经济极度繁荣,玉器开始向强烈的世俗化方向发展,民间有大量玉蝉开始出现。该时期玉蝉多为佩蝉。自宋起,蝉清廉、直言不讳的含义开始应用于玉雕作品之上。由于宋尚古风所以宋代的玉蝉大多是造型古朴、模仿战汉的。宋蝉体型较以前短而宽;蝉身上面的雕刻线条软弱无力、不见刀锋,刻痕粗深不规矩。蝉目为不规则的椭圆形,在首部的两端向两侧斜下。
元代水晶蝉
写实阶段:明代至清代
明清两朝的玉雕风格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开始趋于写实,该时期的玉蝉除仿古蝉皆为圆雕或半圆雕,造型写实立体感很强,可是有形无神略有俗气之感。此外该时期还有大量的仿汉玉蝉出现。
明代眼睛是凸起的圆珠大目。主要有两种纹饰出现在翅膀上:麻点纹和两到三对的长阴刻线条。明末的玉蝉翅膀张开的更大。
清代雕琢细致十分逼真,注重细部刻画,器型和纹饰多样,阴刻和阳起两种线条共同运用。
中国古代玉蝉造型的发展经过一个由简到繁、由夸张到写实的过程。研究古玉蝉造型特征的演变必须注重玉蝉的雕刻痕迹和纹饰特征,并且要联系历史结合实际全面地进行研究。
发表评论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