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简述
中国四大名玉之一 (其三:辽宁岫岩玉、南阳独山玉、陕西蓝田玉)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和田玉因产于昆仑山被称为"昆山之玉",以后又因位于于田国境内而被称为"于田玉"。直到清光绪九年设立和田直隶州时(1883年),才被正式命名为"和田玉"。 硬度:6.0~6.5 密度:2.95~3.17
产状分类
和田玉产于海拔3500米至5000米高,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山岩石中,产于山上原生矿处的称为山料,经自然地质作用破碎而发生移动的,没有完全磨圆的称为山流水,而在河水中磨圆程度好的成为籽料。
子料:从原生矿自然剥离,经过风化搬运至河流中的玉料,常为卵形,浑圆形,表面光滑,磨圆度好,外表可有薄厚不一的皮壳。由于长时间冲刷碰撞,只有质地细腻、结构紧密者才能保留下来,所以籽料品质佳。
山流水:从原生矿床自然剥离的残坡积或冰川堆渍的玉料,一般距离原生矿近,次棱角状,磨圆度差,通常有薄的皮壳,块度较大。
山料:从原生矿床开采所得,呈块状,不规则状,棱角分明,无磨圆及皮壳。
结构特征
毛毡状;在白玉、青白玉、青玉、墨玉中均可见到,与和田玉质地紧密相关颜色,古代对和田玉的颜色非常重视,古人受五行影响,依四方和中央分配五色玉,东方为青,南方为赤,西方为白,北方为黑,中央为黄。其他为间色(过度色)。
王逸《玉论》中载玉之色为:"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截脂,墨如纯漆,谓之玉符。而青玉独无说焉。今青白者常有,黑色时有,而黄赤者绝无"。这是说,玉有白、青、黑、赤、黄五色,而常见为青色、白色。
白色系列---在和田玉中白色玉也有不少品种,如羊脂白;雪花白、梨花白、象牙白、鱼肚白、糙米白、鸡骨白等等。其中以细润莹洁、状如凝脂者的羊脂白最佳。在历史上称 白玉之精、玉英、玉王。
绿色系列---在青白玉、青玉中常呈浅绿白色、淡绿色、灰绿色,在碧玉中为绿色至暗绿色。从青白玉、青玉、碧玉依次排列,随着颜色的加深,氧化铁的含量有所增高,碧玉中普遍含铬、镍、钻等超基性岩特有的元素。碧玉中组成矿物除透闪石外,开始出现阳起石或含铁较多的透闪石。因而呈现不同色调、浓淡的绿色。黑斑和玉筋明显。含少量杂质矿物。
黄色系列---黄玉中有黄色、米黄色、蜜蜡黄、栗色黄、秋葵黄、葵花黄、鸡蛋黄、半色黄、黄杨黄等,其中以栗色黄、蜜蜡黄者为上。其他黄次之。黄玉其色黄正而娇,越浓亮越珍贵,其珍贵价值不在羊脂玉之下,且比羊脂玉还少见。多为含氧化铁引起之色。
黑色系列---和田玉中的墨玉有呈灰黑、黑色。黑色有时不均匀呈浸染状、黑点状、云雾状、纯漆黑等色。优质者黑如纯漆。因罕见而珍贵。墨玉又称黑玉、或在黑玉中出现青玉、也有在青玉、白玉中出现墨玉。呈色原因主要由于在透闪石粒间存在有微鳞片状石墨杂质所致。黑色的程度有强有弱,深浅分布均有差别;
褐红色系列---及其他色,和田玉中有因色似红糖而称糖玉,多呈紫红色、褐红色、血红色。
呈油脂光泽、蜡状光泽或玻璃光泽。油脂光泽很柔和,不强不弱,让人看着舒服,摸着润美。
和田玉子玉皮色很多,有秋梨、芦花、枣红、黑等。
和田玉文化
一、新石器时代,以内地甚至本地产彩石作为玉器原料。主要以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台湾的卑南文化为代表,主要的玉料有石英岩、硅质岩、透闪石岩、蛇纹石岩等。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和辽宁阜新市查海文化遗址出土的数十件玉器,这些玉器大多为和田玉,距今7000-8000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最早的有关和田玉文物。 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的楼兰遗址,新疆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玉斧,是用和田羊脂白玉制成,有的玉斧用和田青玉制成,形如现在铁斧一般大,玉质细润光滑。
二、商周时期
商周时玉成了礼器和政治地位的象征,造型与纹饰也逐渐丰富起来。玉制品更多的会雕刻上纹饰,像龙纹、凤纹、云纹等图案。 商、西周时期,是玉器由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进入了以和田玉为主体的时期。安阳发掘的殷墟玉器经鉴定,约有60%的玉材为和田玉,其余为岫(xiu)岩玉和独山玉。
三、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
"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 ",是当时礼学与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这一时期玉器种类较多,有璧、琮、圭、玦、佩、璜、管、珠等三十几个品种,有学者根据其用途分为礼仪用玉、丧葬用玉、装饰用玉、实用玉器等四大类。
四、两汉魏晋
新疆和田玉真正成为中国上层社会主流用玉的历史,是在汉武帝打通中亚丝绸之路后从西域于阗国引入外贸玉石开始的。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汉使穷河源,其山多玉石。"一个"穷"字,充分说明了在汉代能够搜寻到优质的新疆和田玉,非常不容易。也就是说,在汉代之前,中国官方用玉总量中,新疆和田玉的比例因玉材供应的稀缺局限,是非常少的。
总体来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远逊色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玉文化处于由古典向中古演变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玉器逐渐以装饰玉、实用鉴赏玉为主,玉器开始走向民间,其雕刻风格特点是简单,用途简化,装饰简素。
五、唐宋时期---开启新华章
《旧唐书·西域传》称于阗国"出美玉……贞观六年,遣使献玉带,太宗优诏答之"。《明史·西域传》称于阗"其国东有白玉河,西有绿玉河,又西有黑玉河,源皆出昆仑山。土人夜视月光盛处,入水采之,必得美玉"。这里所说的于阗,即今和田。白玉、绿玉、黑玉三河即今之玉龙喀什河、和田河和喀拉哈什河。
有唐一代,随着历史背景的转换及中亚和西亚的文化艺术进入中原地区,玉器逐渐褪去了神秘和神圣的光环,走进寻常百姓家。自唐朝开始,玉的选料就大多使用和田玉。玉器图案在这个时期已经更加完整,雕刻的纹路也非常细腻鲜明,此时玉器上开始使用花卉图案,雕刻的花卉相似实物。
六、元代
元代玉器是在继承宋、辽金玉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融合。
元代玉器用料以和田白玉、青白玉为主,在加工工艺上就具代表性的就是多层镂空了。多层镂空工艺手法在元代已经发挥到了极致,除了能在平面上雕刻出双层图案出来以外,还可以在玉料上多层雕琢,起花可达五六层,而且每层的层次分明,具有强烈的透视效果。
七、明清时期---达到顶峰---玉痴乾隆
历代都将和田玉视为至高无上的珍宝,尤以乾隆为甚。其命人雕琢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是中国玉器中用料最多、器型最大、路途最遥远、耗时最久、费用最高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乾隆皇帝挥斥巨资从距北京万里之外的新疆采集重达万斤的巨型玉材,不吝人力、财力历时三年才将其运至内地,在苏州召集各路能工巧匠精雕细琢,耗时六年终于完工。
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并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加以糅合变通,创造并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治玉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
八、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于阗县深山产玉处已有齐家矿坑、杨家矿坑等,商人从中大获其利,而新疆第一代采玉矿工也由此产生。
九、现代玉器
医学里的和田玉 古医书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并称玉是人体蓄养元气最充沛的物质。
玉石不仅作为首饰、摆饰、装饰之用,还用于养生健体。
自古各朝各代帝王嫔妃养生不离玉,而宋徽宗嗜玉成癖,杨贵妃含玉镇暑,玉为枕而脑聪,古代皇帝就喜欢用玉做枕头,向中国古代长寿的皇帝都久用玉枕。
古老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唐本草》、《神农本草》、《本草纲目》均称和田玉可"滋阴气、壮肾阳、除中热、解烦懑、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
- 24小时服务热线:400-696-2399
- 18999122398 13999298822
- QQ:97502392 97502399
- http://www.yuanziyu.com/
发表评论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